“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数字化和生物科技发展等多因素影响下的运动和纺织行业”,“基于大胆实践的未来产品开发”,“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服装扮演的角色”,“环境挑战下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特殊装备”,“我们是否需要设计一种铠甲类服装作为日常防护”等等,带着对上述情况和问题的思考,2022年11月,经过选拔推荐,北京服装学院国际学院4名学生参加了以“ANOTHER TOMORROW”为主题,为期3周的高强度设计大师班,与欧亚7个国家的9所顶级服装设计院校师生一起学习和分享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和设计方案,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周绍恩副教授进行全程指导。
来自中国澳门的李雯慧(大三)和日本的片桐扎悉朋措(大二)为一组,他们2人在服装保存热量方面的想法不谋而合——人在运动时,发力肌群会产生热量,如果可以设计一种能够保存人体肌肉热量的运动服,并在运动过后体温下降时可以释放热量传递到人体比较寒冷的部位,那么就会达到一种人体热量守恒的效果,从而降低因忽冷忽热导致的身体不适。基于以上思考,两名同学通过调研,找到了一些可以根据温度改变形状,从而调节温度的科技型纤维,并将它运用到设计上。同时,他们将服装的外观与功能进行了结合,用科幻的高饱和度的植物和菌群作为服装图案,最终设计出了以人体肌肉分布图为分割线的三套功能性运动服(含两件外套和一件紧身衣)。两名同学创作思路和过程如下图:
来自马来西亚的苏慧茹(研二)和来自中国澳门的谭雅丹(大二)为另一组,她们的设计主题是Outdoor Living Room(户外起居室),其设计作品是通过多功能服装和可拆卸服装的设计方法,拆卸服装部位再次拼接,将户外运动夹克变成充气沙发、睡袋、风衣等,实现既满足美观又满足实用性的“一衣多用”目的。作为户外多功能运动服装,必须同时注重结构、面料、辅料等的功能性和款式、色彩、风格等的时尚性设计,因此她们秉持轻便出行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面料方面采用了轻薄保暖的材质,在颜色上选择了能够更好融入户外环境的丛林保护色,在款式方面挑选了户外必备物品——睡袋、保暖风衣、充气沙发等。户外运动需要背负沉重的行囊和充足的水分,因此有了这种附带休息功能的户外运动夹克,就可以减少一些物品的携带,有效地节约了户外运动者的体能;同时多功能服装也能提高其自身使用率和使用寿命期限,从而向用户提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以下是两名同学的设计思路和过程:
ISPO“运动设计未来大师班(SPORTS DESIGN MASTERCLASS)”由德国著名功能性服装独立设计师和趋势专家 Nora Kuehner 在 2015年创立,是一座为运动行业优秀年轻设计师搭建的跨文化、跨学科、利用创意和思维来共同面向未来的桥梁。Nora Kuehner表示:“从学生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年轻人对于改变行业现状的渴望,他们不希望为了满足消费欲望而牺牲地球,这超越了我们这一代人对户外功能性服装的传统理解。”
作为国际学院学生国际化培养的有益尝试,本次“运动设计未来大师班”收效显著。4位学生代表积极参与其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和专业人士展开交流互鉴和思维碰撞,开阔眼界的同时,对生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同学们认真努力的态度和优异表现也得到了组织方的充分认可。相信今后,在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下,北服学子终将蜕变成推动全球服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设计大师”!
项目统筹: 张 葳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处长(院长) 周怡琛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处长(副院长)
项目组成员: 苏慧茹 学生(研二,马来西亚) 李雯慧 学生(大三,中国澳门) 谭雅丹 学生(大二,中国澳门) 片桐扎悉朋措 学生(大二,日本) 周绍恩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指导老师) 陆 璇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老师 武 晔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老师 暴 巍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老师
|